防守、控球、传球、解围、发动进攻……日前在广东梅州五华横陂足球特色小镇举办的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半决赛中,11岁的梅州队中后卫张嘉瑜镇守球队后防线,多次化解对方的进攻。尽管梅州队负于深圳队无缘决赛,但张嘉瑜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
“我爸爸以前是踢足球的,哥哥现在也踢球。全家人都喜欢踢足球。”张嘉瑜说,她现在是五年级学生,练球已有三年,代表梅州到过河北、贵阳、厦门、武汉等地比赛,拿了不少冠军。“我是梅州兴宁人,梅州、兴宁踢球的氛围很好,现在我在梅州体校练球,目标是进入国家队,像王霜、张琳艳一样,为国争光。”
像张嘉瑜这样的“足球小将”,在梅州,不在少数。
梅州市体育局局长陈远洋表示,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梅州承载着国家寄予的厚望,肩负着振兴足球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近年来厚植“足球之乡”沃土,坚持改革创新,抓好青少年足球,抓实青训,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同时大兴全民足球、职业足球,幸福一方百姓、兴旺一座城市。
以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和组织基础
梅州是粤东北山区城市,相对其他发达城市,经济基础较弱,梅州直面问题挑战,以创新体制机制开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以梅州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足球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体育、教育青少年足球工作机制。
2021年,梅州印发《梅州足球十年发展规划(2021―2030年)》,之后又陆续出台了《梅州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梅州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梅州市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招生工作方案》《梅州市青苗青训“双青”工程实施方案》等。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梅州市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作为足球地方性法规,为梅州青少年足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梅州还推进足协的党建引导、部门指导以及专业化、科学化、实体化“两导三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同时加强县、镇足球组织建设,镇级足协已发展至65个,进一步筑牢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组织基础。
以体教融合构建全过程人才培养发展体系
抓青训就是抓长远、抓关键。陈远洋说:“要沉下心来,耐得住性子,遵循足球规律,守正创新、科学谋划、久久为功。”梅州以体教融合为抓手,扎实推动“培育土壤、培养苗子、优化赛事、整合力量、输送人才”为重点的青苗青训“双青”工程,构建“1+5”模式青苗青训体系。
“1+5”青训体系是指以中国足协梅州青训中心为统筹,发挥市县体校、传统特色学校、职业足球俱乐部、社会足球俱乐部、专业足球学校优势,共同培育足球苗子,培养足球精英。
在兴宁第一小学足球场,孩子们正挥洒汗水,展开足球训练。该校足球队在今年梅州市青少年足球联赛(U9组)中荣获冠军。“过去总有人觉得学习不好才去练体育,但你看7号球员,不仅球踢得好,成绩能排到全校前五,这在我们学校不是个例。”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足球是学校的特色,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也很出色,学习踢球两不误,更好促进了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青苗工程围绕“打造百家幼儿足球启蒙示范幼儿园”的目标,首批遴选15家试点幼儿园开展合作共建,培养了60名幼儿足球教师,为1000名以上幼儿提供足球启蒙服务,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足球运动。
青训工程以“1+5”青训格局共同培养足球苗子。2024年,梅州引进日本青训技术总监井上和德入驻市青训中心,力求以更新的执教理念、更科学系统的赛训布局带动青训的整体提升。同时,梅州按照小学、初中、高中“6比3比1”比例遴选55所足球传统特色学校作为青训网点学校进行重点建设,优选13所中小学开展青少年后备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保障体系,并在兴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实施“3+3”中职体校直升高职高专贯通培养机制,足球人才全过程培养渠道进一步打通,“既踢好球、又上好学”的路径正在打通。
在人才输送渠道方面,梅州打通国家级青训基地、国少队和省专业队通道,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梯队通道,高等院校通道等青训人才培养输送通道,同时构建本土多层级青少年赛事体系,积极组织足球队伍参加全国、全省高水平赛事,以大赛促技术水平提升,以大赛促人才培养输送。
近两年来,梅州青少年足球代表队共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足球赛事冠军19个;一批好苗子被送往更高层次的平台深造历练,共向深圳、苏州等国家级青训基地输送男女足精英球员56人,其中入选U系列国家少年队12人。青少年足球竞技实力、人才培养输送能力有效提升。
提升足球青训水平,基层教练员是关键。陈远洋说:“我们希望梅州当地有更多的足球高水平教练员,能扎根在一线。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完成15个B级教练员的指标,让更多高水平教练员带动足球青苗青训的发展。”
久久为功构建社会足球发展格局
梅州以市、县两级青少年足球联赛为龙头,构建校园、体校、俱乐部多渠道多层级共融协调发展的青少年赛事体系,让“周周有赛”成为青少年热爱足球和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除了体校系统的精英赛事、校园足球系列赛事、体教融合系列赛事、社会俱乐部青少年足球赛,还可以积极参加全国重点城市U系列赛事等其他各级青少年高水平赛事。每年青少年赛事达3000场以上,参与赛事青少年50000人次以上。
梅州发展足球青训,做大足球人口基数,把足球运动延伸扎根到最基层,让足球运动深深扎根于人民,推动全市75家各级足球协会、95家业余足球俱乐部成为组织群众足球赛事活动的主体,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社会足球发展格局。
社会赛事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区域全覆盖,平均每年举办各类群众足球赛事5000场以上,大兴惠及基层群众、有传统延续性的草根足球,打响“来梅州、踢场球”品牌。赛事为城乡带来旺盛人气、拉动当地消费的同时,也进一步盘活了城乡足球场地设施,推动了城乡足球场地设施升级改造。
据统计,梅州足球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3%。梅州本土企业、热心人士、社会团体和俱乐部积极参与支持足球事业发展,合力推动足球运动蓬勃发展。梅州市嘉应新匠足球俱乐部是一家社会足球俱乐部,他们与梅县区丽群小学、梅江区三角镇中心小学、梅江区长沙镇中心小学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合作,共建足球青训梯队,目标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苗子,为中国足球培养输送顶尖青少年球员。
依托于深厚的足球文化基础和社会土壤,梅州将久久为功,努力为振兴中国足球作出更多贡献。
图片来源:运动梅州微信公众号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