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滑世锦赛上,中国速度闪耀赛场。当2025年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的最后一轮轮滑马拉松在秦皇岛北戴河的赛道上定格,这场为期十天的国际赛事不仅见证了竞技体育的激情碰撞,更折射出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上的全新姿态——从赛事组织的专业水准到年轻选手的成长蜕变,从老将坚守的精神传承到全民健身的深层联动,中国轮滑正以“厚积薄发”之势,打破国际格局,书写属于自己的发展篇章。
从比赛成绩看,中国轮滑早已告别“跟跑”阶段,步入“并跑”乃至“局部领跑”的新征程。本届赛事中,中国队斩获的2银3铜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轮滑协会在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总局社体中心党委领导下,长期科学布局的必然结果。协会以“系统性破局”为核心,构建起三层递进的战略体系:其一,青训体系精准育才,建立“地方选拔-省级集训-国家梯队”的三级培养通道,将“07后”小将卢登博、卓以涔等纳入长期跟踪培养计划,通过国内外训练营、以赛代练等模式,让年轻选手提前适应国际赛场节奏,此次他们在争先赛、积分赛中稳定发挥,正是青训体系“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其二,老将传帮带稳根基,依托郭丹等经验丰富的运动员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在日常训练中分享临场应对技巧、大赛心理调节方法,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环,郭丹此次“双铜牌”的表现,既是个人坚守的证明,更为年轻选手树立了技术与精神的双重标杆;其三,项目均衡布局补短板,针对以往短距离强、长距离弱、接力项目待突破的现状,组建专项攻关团队,优化训练方案,此次青年男子组3000米接力赛摘银,标志着中国轮滑在集体项目上实现关键突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哥伦比亚队对赛事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这一变化背后,中国轮滑的崛起是重要推动力,它让世界轮滑赛事从“一家独大”走向“百花齐放”,竞技观赏性与不确定性显著提升,而这正是中国体育为世界轮滑运动发展注入的鲜活动力。
更深层看,轮滑世锦赛的成功举办,既是中国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更是全民健身战略落地生根的“活样本”。国家体育总局对轮滑等群众体育项目在青少年领域的长期布局使轮滑人群受众不断增加,逐步站稳世界高点位的根本所在。2024年,中国轮滑协会响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的号召,共举办全国性赛事活动总计99场。其中,全国锦标赛、全国少年锦标赛8场,大学生锦标赛1场;公开赛(含总决赛)32场;国家队选拔赛2场;中国滑板街头巡回赛7场;U系列滑板10场,U系列轮滑10场,俱乐部联赛10场;“一带一路”中国东盟速度轮滑城市邀请赛1场、“海峡杯”两岸轮滑交流赛1场,活动方面,全民嘉年华活动10场、青少年训练营2场。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周末、暑期或节庆期间,平均单场赛事活动参与及观看人数超过2万人次,传播矩阵累计触达人群超过4000万人次。多元化的项目设置,不仅丰富了赛事内容,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赛事为轮滑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比赛中,优秀的青少年选手脱颖而出,得到了更多关注和培养机会。同时,赛事也促进了各地轮滑俱乐部、培训机构的发展,提高了轮滑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轮滑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轮滑协会按照体育总局的总体要求,在布局中始终坚持“竞技引领、全民普及”的双轮驱动。在竞技端,通过承办世界锦标赛、引入国际高水平教练,让国内选手在家门口接触世界前沿技术;在普及端,推动“轮滑进校园”“社区轮滑嘉年华”等活动,编写适配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手册,降低运动门槛——如今,在城市公园、校园操场,随处可见踩着轮滑鞋的孩子与成年人,轮滑已从小众运动变为全民潮流,成为大众强身健体、释放活力的重要选择。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让中国轮滑不仅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更在全民健身领域开花结果,真正实现了“以赛促练、以练促民”的良性循环。从秦皇岛赛区的技术支持、基础设施保障,到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市民的友好微笑,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中国举办国际赛事的专业性与人文温度——德国教练员布里安·帕斯卡“中国举办赛事总是非常成功”的评价,不仅是对赛事组织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开放、包容”文明风尚的点赞。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轮滑运动的发展轨迹,恰是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微观映射——它从最初的小众运动,到如今跻身世界大赛并取得佳绩,从专业队的“孤军奋战”,到全民参与的“热潮涌动”,背后是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协会科学布局的智慧,更是无数普通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10月,2025年世界花样轮滑锦标赛即将在北京延庆拉开帷幕,这既是世界对中国办赛能力的再次认可,更是中国轮滑运动持续发力的新起点。相信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轮滑将继续以竞技为引领、以全民为根基,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全民健康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