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部委机关离退休干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举行,经过激烈的选拔竞演,国家体育总局离退休干部局代表队以舞蹈《我爱你中国》成功入选并作为压轴节目出场,在满堂喝彩声中,演出荣获“最佳表演奖”。
↑攻坚克难 舞出体育人的家国情怀
“这支《我爱你中国》,复刻的是我们老体育人在赛场上亲历升国旗、奏国歌的心境。”表演班班长温文谈及舞蹈时动情地说。这支平均年龄67岁的队伍里,没有科班跳舞出身的队员,仅个别成员有过体操基础且已年事偏高,年近70的温文在队中还算不上年纪最大。
训练之路布满艰辛。温文坦言,这支舞蹈已学了一个学期,每周仅有一次课程,接到演出任务后,队员们便开启了加班加点的训练模式——除了跟随老师学习,还主动自发“自习”加练。酷暑时节,队员们依旧准时到场;不少人家中有病患需要照料,甚至有人带病参训,还有两位入队较晚的队员,凭借加倍的刻苦追赶进度,用行动诠释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执着。
这份坚持背后,既有离退休干部局与老年大学在师资等方面的坚实支撑,更源于队员们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我们大多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祖国满怀感恩,能参与这样的活动是荣幸。”温文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最终,成功的表演印证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更让这支队伍愈发自信——即便年岁已高,关键时刻依然能冲得上、顶得住,将体育人勇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精神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尽数舞进了每一个动作里。
↑红绸寄情 舞姿绘就家国未来图景
“选曲时反复聆听多个版本,谭晶老师演绎的《我爱你中国》总能让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舞蹈《我爱你中国》的编排者冠戎老师谈及创作初心时说道。为贴合“抗战胜利80周年”与“开创未来”的核心主题,节目从细节处精心打磨:服装敲定象征热爱与希望的“中国红”,与主题形成鲜明呼应;道具选用红绸扇与红旗穿插配合,既避免了画面单调,又为平均年龄偏大的队员提供了适度休息的空间,兼顾了艺术效果与实操性。
冠戎老师介绍,舞蹈编排上并未采用具体戏剧情节,而是以歌曲激发的画面感为核心,用纯意识的舞蹈动作传递情感。背景视频与歌词、舞姿的三重呼应更让主题层层递进:开篇“百灵鸟从蓝天飞过”的歌词响起时,舞台队形化作绽放的花朵,配合五星红旗、和平鸽与天安门升旗仪式的画面,诉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等歌词处,加速切换的视频画面与反复强调的主题动作、副歌部分充满力量的舞姿相融,在最后“啊——”的深情抒发中,将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推向高潮。
“对队员而言,这场演出更成为精神的淬炼与凝聚。”冠戎老师给予舞蹈队成员们极大的肯定。退休的体育人们在排练中相互磨合、增进默契,在舞蹈这一运动形式中践行“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既展现了体育人的精神面貌,更在对祖国的深情表达中,铭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强化了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凝心聚力 坚强意志撑住翩翩舞姿
“在这个集体里,大家关键时刻总能拼一把,这就是体育人的劲儿!”62岁的杨采奕感慨道。作为棋牌中心的退休职工,她是舞蹈队里年龄相对较小的成员,却也带着一身伤病——肩膀肌腱脱髓鞘让她拿节目单都疼得抬不起胳膊,体操生涯留下的老腰伤更是常年困扰着她。日常训练时,护腰、护膝是她离不开的“装备”,但为了在演出中呈现最美的姿态,维护总局形象,她咬牙扯下护具,凭着一股韧劲完成每一个动作。
更让杨采奕动容的,是整个团队的坚守。民族舞班的课程与舞蹈排练连着进行,三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对大多年纪偏大的队员来说,无疑是精神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可即便有人带伤、有人带病,没有一人轻言放弃。手把手指导的老师同样令人敬佩,三个小时里不停讲解示范,面对反应稍慢的队员,始终怀着耐心与爱心反复教导,毫无怨言。
从带伤坚持的队员到耐心施教的老师,这份彼此支撑、奋力拼搏的力量,让每一个舞姿都闪耀着坚强意志的光芒。
↑温情护航 文体舞台点亮初心传承路
“这场演出既是纪念,更是一堂浸润初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离退休干部局许宁宁处长表示,离退休干部局以“传承精神、坚守初心”为核心,为老同志的演出之路提供了全流程的温情支撑。节目筹备阶段,多次协调专业舞蹈老师到场,从动作改编到情感深化逐一“量身定制”,既贴合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主题内核,又充分适配老同志的身体条件与表演能力;服务保障上更是细致入微,不仅配齐演出装备,还主动倾听需求,协调课程、腾挪场地、完善后勤,为排练扫清障碍。演出当天,专车接送、工作人员全程随行的安排,更让老同志们得以毫无顾虑地投身舞台。
这份护航让文艺演出成为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光注脚”。许宁宁处长回忆,排练中,他们揣摩每一个动作的深意——抬手是眺望山河,转身是回望变迁,在打磨中为精神生活注入情感深度;集体协作里,彼此提醒动作、鼓劲打气,于默契中收获归属感与成就感。登台时,灯光下整齐的舞姿与红色服饰相映,既传递出对祖国的深情,更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价值被掌声见证,让晚年生活与家国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传承。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老同志们将岁月沉淀的爱国情怀融入舞姿,一个“回望”动作里的动容,比语言更能引发观众共情,让爱国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共鸣”。而他们在参与中巩固理想信念,再以自身行动带动家庭、辐射社会,形成代际传递的爱国链条。正如总局老年大学的规划,未来还将以更多沉浸式文体活动,让老同志在艺术与家国情怀的融合中,讲好体育故事,传承体育精神。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