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以运动促进健康为锚点,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筑牢健康的“1”的关键之举,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造福亿万群众的民生工程。
科学有效的运动是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说医疗是从治病的角度出发,体育则是从预防的积极角度出发,二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但体育处在“更前端”“更上游”。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运动促进健康工作开展过程中仍有堵点、难点:跨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全畅通,实际工作中遭遇“梗阻”;复合型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运动处方、运动康复等领域人才缺口明显;多数服务项目市场化运营模式待探索;科技成果向全民健身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仍显薄弱……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工作的导向。这也正是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根本原因。
体育总局科教司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地方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科学健身素养,使科学运动成为群众自觉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聚焦堵点、难点的“施工表”“路线图”“任务书”,《指导意见》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服务体系,到完善人才、科研、数智、产业四大支撑;从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到推动“运动健康+”业态融合,每一条举措都精准回应现实问题——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 “责任清单”,人才培养体系划定“准入标准”,数智赋能打通“数据壁垒”,为各地推进工作提供清晰指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已擘画,关键在落实。早在2022年,体育总局已经在上海、浙江、湖北、贵州和海南五省市开展了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在政策支持、服务提供、人才培养、运营模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5年8月底,共有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陆续投入运营。其他省区市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在后续工作中,除了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持续推进外,也应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结合本地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群众需求推进工作,让政策红利更多、更有效惠及百姓。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