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于8月7日在成都开幕,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世运会。自2019年成功申办以来,赛事组委会认真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精益求精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努力向全世界呈现一场“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世运盛会。
围绕需求 全面提升服务保障
自世运会申办成功以来,四川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贯穿筹办全过程,在国家体育总局统筹指导和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扎实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围绕赛事需求,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四川在8个赛区布局27个竞赛场馆(场地),有序推进改造建设和设施配备;针对部分项目首次在中国大陆办赛的情况,提前对接规则标准,确保场地、器材符合要求;除需临时搭建的场地外,其余场馆均已开展测试演练活动。并按照“就近参赛和体验城市”的原则,设置运动员村A区和B区,构建以客群体验为中心,覆盖礼宾、抵离、交通、食宿、医疗等各环节的服务保障体系。
同时,赛事组委会还招募培训了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布局了5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为比赛和客群活动提供服务。此外,开发的“世运通”应用程序也于今年2月上线运行,赛事期间将为参与者提供赛会资讯、气象交通等便捷服务。
120人参与 将举办世运史上首次火炬传递
成都世运会将举办世运史上首次火炬传递,相关筹备工作受到各方关注。据了解,此次世运会火炬传递将于7月26日开启,在成都、德阳、眉山3个城市进行,总里程11公里,传递点位涵盖多个文化地标,目前线路规划和现场踏勘工作已全面启动。
据介绍,整个传递过程将有120名火炬手参与其中。火炬手选拔工作已于3月启动,将从多类别中选拔,向基层劳动者倾斜,预计将于6月完成全部选拔。
此外,还有备受关注的火炬造型“竹梦”。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灵感源自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和竹子,与传递口号相呼应,配套组件设计方案已确定,预计7月初完成制作和测试。
节俭办赛 27个场馆均为改建或临建
成都世运会始终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将节俭要求贯穿筹备全程。成都世运会在场馆建设上坚持“能改不建”原则,27个竞赛场馆均为改建或临建。改造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和可循环利用材料,以装配式、标准化模式建设,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减少对在营场馆的影响。赛后,场馆将统筹规划利用,向社会开放,为市民参与非奥项目和新兴项目提供便利。
同时,在设备设施配置方面成都世运会也遵循“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原则,采用租借(利旧)与采购结合的方式,降低器材购置成本。赛后,采购的竞赛器材也将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此外,在活动组织方面,成都世运会优化了火炬传递线路和人数,精简开闭幕式时长,细化交通保障,以期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以赛为媒 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赛事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文旅的“移动名片”。借助世运会契机,四川加强整体规划,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10月,世运主题大篷车在四川正式开行。大篷车沿着5条线路,把当地21个市州串联起来,把世运会项目的推广体验与各地赛事和节会结合起来,把赛场与景区景点、城市地标结合起来,把运动场上的酣畅淋漓与“赏美景、品美食”结合起来,累计吸引超20万市民和游客深度参与世运会体验,带动各个地方推出了200多项“赛事+旅游”活动,推介旅游景点、商圈200多个,有力促进了赛事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
作为世运会举办地,成都也在积极构建消费新场景,推动消费升级。一方面,联动商圈、景区开展世运主题营销,推广特许产品,已开设超40家线下特许零售店(点),还打造了“成都世运号”航班,并将推出世运会主题高铁。另一方面,围绕吉祥物开发多种特许商品,结合赛事日程开通赛场到商圈、景区的直达专线,策划系列促消费活动。此外,为提升入境游服务便利化水平,成都还在电子支付、语言服务和离境退税等方面为境外游客提供便利。
紧抓契机 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也成为推动四川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在群众体育方面,结合世运会项目测试赛、巡回赛,仅去年四川就举办了1.1万场次活动,带动超过4000万人次参与到全民健身当中。“万人千场”友谊赛、“世运新十二月市”等系列活动,吸引大量群众参与。同时,当地还借力世运会,加大“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力度,利用城市“金边银角”打造家门口的运动空间,2024年全省人均体育面积比2022年提升了27%。以赛成都为例,当地新建改造体育公园77个,建设社区运动角407个、天府绿道新空间830处,市民家门口的130个“世运空间”陆续开放。
竞技体育方面,四川以世运会为契机,弘扬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科学训练水平,促进后备人才成长。体育产业方面,当地更将世运会当作“营城、兴业、惠民”的一次重要机遇,希望通过“世运热”带动体育消费升级,吸引更多赛事和体育企业落户四川,开拓体育制造业新赛道,促进新业态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