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跆拳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中,一代代教练员们用接力传承的身影,擘画了中国跆拳道从荒芜到繁盛的精神图谱。
为中国跆拳道构建独特打法
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冠军墙上的金牌在灯光下熠熠生辉。1995年,当跆拳道作为“新兴项目”落户这里时,面对的却是国外专家“五年内无缘奥运奖牌”的断言。国家队首任教练陈立人带着“半路出家”的运动员,在简陋的训练馆里开启了破冰之旅。“没有现成经验,我们就用血汗补课,一个动作练千遍万遍。”为中国跆拳道斩获首枚奥运金牌的陈中回忆道。
“以我为主、以攻为主、以快为主”构成了陈立人技战术体系的核心。面对韩国等跆拳道强国的成熟体系,陈立人没有盲目模仿,而是深入研究中国运动员的身体特点。他发现中国选手普遍具有灵活、敏捷的优势,便大胆创新,将传统跆拳道技术与中国选手特点相结合,设计出一套完全适合中国选手的独特打法。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响彻北体大跆拳道训练馆。队员们每天训练时间长达8至10小时,脚底磨出血泡,扎破缠上绷带继续练,女队员被男陪练踢得浑身淤青,抹把泪咬牙再战……凭着这股拼搏精神,陈中在悉尼奥运会为中国跆拳道踢出历史性的奥运首金,五星红旗映亮了所有拓荒者含泪的眼,宣告中国跆拳道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执教生涯写满“破壁”故事
姚强的奋斗历程与中国跆拳道发展的每一道年轮都一一契合。作为中国第一批跆拳道运动员,他曾与陈中并肩征战东亚运动会;作为教练员,他亲手将罗微、刘哮波等弟子送上奥运领奖台;作为管理者,他推动北京跆拳道队连续四届全运会摘金,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
29岁的姚强在1999年担任北京跆拳道队主教练,他的执教生涯写满了“破壁”故事。在丰台体育中心选材时,他相中了练田径的罗微。“她身高1米80,正是大级别的稀缺人才。”姚强回忆说。但罗微存在着柔韧性较差的“致命伤”,姚强便日复一日地陪着罗微压腿,“像大桥似的”笨拙姿势经常让罗微疼出眼泪。几年后的2004年,这个曾被嘲笑“踢不到对手头部”的女孩,在雅典奥运会上用一记漂亮的击头夺冠。2012年世界杯团体赛,姚强带领男队夺得中国首枚团体世界杯奖牌时感慨:“为这块铜牌,我们花了15年。”伦敦奥运周期,当国家队主力刘哮波因母亲病重欲退役时,姚强为他奔走协调医疗资源,每周派车接送刘哮波母亲去治疗。“备战不仅是工作,更需要感情与信赖。”从北京队到国家队,姚强带出多位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更将“快、变、活”注入了中国跆拳道的技术基因。
临危受命敢叫日月换新颜
2013年,当电子护具颠覆跆拳道传统规则,曾经的散打和空手道冠军教练管健民临危受命。
训练馆墙上张贴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标语,展现了管健民迎接挑战的决心。面对电子护具带来的规则剧变,他敏锐意识到经验式训练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必须借助科技力量重构训练体系。他率领团队开启了艰苦的“战术数据库”建设工程,系统搜集分析了海量国内外比赛数据,包括技术动作频率、得分情况、赛事胜负关联等。团队成员不仅大量观看比赛视频,还深入赛事现场记录一手资料,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电子护具时代的比赛规律与得分要点。
管健民的训练理念也独具特色。他强调苦练与精练相结合,建立了针对重点运动员的三维模型:使用个体效率模型,梳理队员技术优势与短板,进行针对性强化;通过情境决策模型,针对比赛中不同比分情况预设战术方案;利用对手破解模型,分析主要对手特点,制定克制策略。这些科学训练手段和方法,使中国跆拳道队在短时间内适应了电子护具的新要求,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里约奥运会上,管健民带领赵帅在男子58公斤级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实现中国男子跆拳道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郑姝音在女子67公斤以上级比赛中夺冠,保持了中国在女子大级别的传统优势。赛后,郑姝音高举五星红旗绕场奔跑的画面,成为经典瞬间。这些胜利背后,是管健民科学训练体系的成功验证,也是中国跆拳道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的重要标志。
陈立人注重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育人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跆拳道队;姚强“保持危机感”的叮嘱,化作每一代运动员勤奋加练的汗水;管健民建立的战术数据库,仍在实时助力训练新周期备战。三十载春秋流转,教练席上的身影不断更迭,但精神火炬始终燃烧。
图片来源:中国跆拳道协会
相关附件